记尧治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开林
全媒体记者高翔 李玉娴 李兴会
昨日,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
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开林作为“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参加会议。
尧治河村平均海拔1600多米,到1988年,村民水、电、路、讯不通,集体经济空壳,人均收入不足300元,集高寒、边远、贫困、落后于一体,是穷得出了名的特困村。
是孙开林,带领全体村民自力更生,依靠自身力量劈山修路、开矿办厂、兴建水电、开发旅游,经过29年的艰苦奋斗,去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8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0亿元,上缴国家税费3.5亿元,在深山书写了从全县极贫村到“全国十大幸福村庄”的神话般的传奇。
面对极度贫困,他率先作为,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凝聚向贫困开战的力量——
说起29年前村里的穷酸样,尧治河的中老年人印象深刻:
竖起来的路,挂起来的田;
上山碰鼻子,下山闪腿子;
四月雪,八月霜,六月早晚寒气凉;
吃着供应粮,穿着烂衣裳,点着煤油灯,住着破草房……
改革开放让山外的世界在十年间变了模样。可是直到1988年,尧治河村人均粮食还不足300斤,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仍然不通路,不通电。
就在这一年,渴望改变贫困命运的尧治河人想起了本村“干啥啥成”的孙开林,想让他带领大家开采本村的磷矿。
丢下学校会计这个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共产党员孙开林被当年的发小“喊”回了村。
磷矿可以开采,但是要运出去才能变成钱。
修建矿山公路!打通尧治河通往马桥镇的通道。孙开林的这一大胆决定让村民们震惊。大家知道:古往今来,尧治河人要走出深山,必须绕道房县。从马桥修路,山高谷深,难于上青天!
孙开林拿出家里积攒了多年、准备盖房的4000元钱,又向朋友借贷了3000元,买了劈山开路的炸药和雷管。
“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孙开林的音调不高,但是语气坚定。
身先士卒,孙开林系上绳索,下到悬崖峭壁处,打眼放炮。
在他身边的,是村里的干部;和他一起赴险赴难的,是村里的党员。
越来越多的村民跟上来了。开山修路的速度因此越来越快。
路通了,一车车矿石拉出山,一拨拨的财富进了村。
尧治河村从昔日全县极贫村一跃成为保康县首富村和全国文明村,成为湖北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我回村工作,就是想给老百姓干点事。”孙开林说,要想干点事,干部作风得硬,“绣花一样做工作,但在工作中从不绣花。”
29年来,尧治河村抓党建的严肃、认真从来没变过。
2006年,尧治河村开展“有困难有人帮”结对帮扶活动。村级企业的64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58户村民和2名村外贫困学生。
尧治河村党委副书记席永久的帮扶对象是马桥镇白果村的刘国海。因未落实帮扶措施,席永久被当众点名批评并被处罚。
“孙书记经常过来看我们,帮助我们,之前在村三福公司工作,现在年纪大了,安排我在景区打扫卫生。”对于现在的生活,过去的贫困村民黄立海很满足。
为了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尧治河村决定由党员干部定人定责地帮助他们脱贫,采取“书记帮一片、党委成员帮一院、党员帮一户”的精准扶贫方式。
“他们村确实搞得好,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领导干部好,村民们心齐。”来尧治河村务工25年的十堰市房县人饶昌海说。
“只要村里的决定一出,我就铁了心跟着干。”村里“农家乐”——“梅花山庄”的老板陈安梅说。
孙开林说,尧治河村拥有村级企业22家,企业建到哪里,党员就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成立到哪里,以确保企业健康成长。
“每年年初,村党委(扩大)会议都会专题研究矿业、水电、旅游等工作,各企业汇报发展思路和计划,最终由村党委集体讨论决定,村办企业按决定抓好贯彻落实。”尧治河村党委副书记、湖北尧治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定旭说。
面对金山银山,他着力做强集体经济,引导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在尧治河村,户户是村办企业股东、年年有分红。
“上世纪90年代初,听说‘入股’这两个字后,我还专门去翻书,弄清楚这是啥意思。”村民王鱼先说,和他一样,当年村办企业募股,让村民们感到新鲜。
村民入股每股1元,没钱的甚至可以以劳务折算入股。
成了股民,村民和集体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上世纪90年代,民营经济发展风起云涌。有人找到孙开林,希望尧治河能“解放思想”,学习外地模式,把村办企业改制为民营。
“如果村企业变成了私人的,谁来给老百姓修路、盖房?靠什么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孙开林不愿这样做。
他提议村委会出资500万元购买村办企业股份,无偿分配给老百姓。
去年,尧治河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2亿元,村民享受“红利”约6000万元。
发展集体经济,是孙开林心中的原则。
尧治河村党委副书记许列奎说,有一次,自己的两个朋友找到他,邀请他一起去枣阳合伙开发项目。“每年每个人少说也能赚20万元。”
“你是村党委班子成员,吃的是集体的饭,必须干集体的事。”刚和孙开林说这事,许列奎就被“教训”了一顿。
最后,该项目成了尧治河村集体经济项目。
“只要我当书记,我有的老百姓都要有。”孙开林的话很质朴。
为了让村民们住得好,尧治河村规划建设龙门口小区和滴水岩小区。除对村民进行住房补贴外,还从村企业积累中拿出6000万元资金,让12户相对贫困的村民免费住进了别墅。
大多数村民富了,尧治河村30多名残障人的脱贫成了孙开林的心病。“每月给他们发生活费吧,我们养得起。”有村干部建议。
“不妥,还是让他们各尽所能、劳有所得好,‘输血’不如‘造血’。”孙开林观察发现,他们中一些人有力气,在有人带领的情况下,是可以干些粗活的。
1996年,尧治河村启动精准扶贫项目,成立了集福利、扶贫、服务于一体的三福公司。
农忙时,公司组织这些残障人帮人抢种抢收;农闲时,公司组织他们修路、改田、植树,报酬由公司以员工工分为准按时兑付。起初,三福公司靠村集体补贴维持经营,后来公司的路越走越宽,去年盈利高达30多万元,员工们的月收入也达到了五六千元。
为解决村里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尧治河村于1997年投资100万元,在靠公路的背风向阳地盖起了保康县第一座欧式建筑风格的村级福利院,把老人们集中供养起来。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一个村富了也不算富,带动周围的村都富了才算富。”在孙开林的心里,共同富才是光荣的。
尧治河村学校向周边村开放,同样不收孩子们的生活费。
2007年,国家实行新型合作医疗,村里投入资金建村卫生室,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对于因大病住院的村民,除申请民政部门“大病救助”外,尧治河村直接从村里拿钱救济,避免了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在解决了本村的共同富裕之后,尧治河村又先后投入亿元,帮助邻村修路、架电、办企业,对村民建房实行补贴。
“从山上搬下来,尧治河村还给我们每户扶持1万元建房补贴资金。我们这山里有洋芋、山核桃,借着尧治河村的旅游业,肯定能卖出去,我自己也想发展‘农家乐’,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白果村七组的50岁村民廖英国信心十足。
近年来,尧治河村累计为企业所属地和临近村修路达120多公里,在改变村容村貌、扶持产业发展、奖励新农村建设、帮助弱势群体等方面的资金扶持突破2亿元。
面对经营风险,他挺身担当,助推小山村不断蝶变升级——
从矿石出山的那一天起,靠天吃饭、赖地穿衣的日子在尧治河村一去不复返了。
“让大家过上现代生活、从事现代生产,得先把电线架到尧治河村。”在孙开林的发展规划上,通电提上了工作日程。
他带着尧治河人在崇山峻岭中穿梭,554根水泥杆子竖起来,全村农户家里亮堂了。
电从邻县接驳到尧治河村,并不是长久之计。
孙开林深知当地的山势高峻,水系呈树状展布,支流多、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孙开林决定建电站。
因为资金有限,孙开林大胆学习外地经验,提出村民入股的方式。
“今天搞电站,明天搞股份,把我们搞得吭吭声……”有人编了这样的打油诗表达内心的不满。
顶着压力,1995年2月,尧治河村二级水电站动工,当年12月竣工发电。
有了电,尧治河磷矿开采摒弃了人工打眼,进入半机械化及机械化操作阶段。但新的问题又来了:生产成本日益增加,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风险出现……
技术创新!
尧治河村引入了重型进口设备,原来无计划的开采变成了有计划的科学开采。
2011年,尧治河村“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成立,50多位专家为尧治河矿业生产特别是磷矿深加工出谋划策。
孙开林和村干部到全国各地考察磷化工产业,四处高薪聘请专家,外出“偷师学艺”,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
磷矿石打成矿砂,磨成磷粉,生产出赤磷、次磷酸钠、次磷酸等10个磷化工产品,尧治河磷矿增值了12倍。
孙开林敢干的不止于此。
为了使水电站物尽其用,以孙开林为代表的尧治河村党委决定在本村的马面河中游建一座蓄水库,用来调节丰水期和枯水期的电站发电。
像是一场豪赌!在深山峡谷里建一个大坝!
孙开林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们肩挑背扛,用“人海战术”将一座大坝“扛”了起来。
然而,一场暴雨将一切化为乌有:刚建好的大坝被冲垮了!
还修不修?还建不建?
“不就是冲走了几万块石头吗?力气是奴才,去了又回来!再来一次!”孙开林拿起铁锹,又开始带领大家干起来!
如今,这座“冲不垮的精神大坝”成了尧治河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
石头变成了钱,水也变成了钱。
建三级站、四级站,上网发电卖到电力公司,尧治河村的发展再添一翼。
很快,孙开林又把目光投向了新的方向。
320万元买下十堰市房县野人洞、野人谷50年的经营权。2006年,孙开林的这个大胆决定让村民们再次觉得不可思议。
“野人洞、野人谷离尧治河村仅20多公里,野人洞、野人谷盘活了,一定能带动尧治河村旅游业发展。”孙开林独特的眼光后来被证明是有远见的。
去年,仅野人洞、野人谷的门票收入猛增到3000多万元。
一矿不再独大,尧治河村有了新的产业——旅游业。
2013年以来,尧治河村先后投入5亿多元,大手笔、高标准建设梨花山景区、老龙宫景区、尧帝神峡、养生馆等景点及配套设施,建成了3个国家4A旅游风景区,今年旅游总收入已达到2亿多元。
面对落后观念,他发扬民主,通过村民自治让村民自己教育管理自己——
从2008年开始,尧治河村成为全国文明村。
“尧治河村是村民的生活区,也是景区,当然更应该成为文明示范区。村民们必须消除落后观念,文明行为由自发转变为自觉。”孙开林说。
村民们如何更加自觉?破除“禁忌”!
“野花进房,家破人亡。”尧治河人认为,让陌生男女在家住宿,就要倒霉。
“谁家‘农家乐’向游客情侣开放,奖5000元。”为了引导村民观念转变,村里公开“悬赏”。
终于,有人第一个“吃螃蟹”。
从十堰市的一位开“农家乐”的朋友那儿回来后,执拗的陈安梅向游客敞开了住宿的房门。很快,一对小情侣在这里落脚,住了一个多月。
有人带头,孙开林高兴了,专门上门给陈安梅送上了奖金。
于是大家也跟着这样干了起来。
随后,村里规定,每个家庭都要有一间标准客房,配备白色床单、电脑、电视、烧水壶等。
尧治河家家户户的“农家乐”住宿红火起来。
在孙开林的推动下,尧治河村的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议事会围绕解放思想、倡导文明、有利发展、力破旧俗,陆续制定了十九章一百九十六条村规民约。2015年,经群众讨论修改,村民大会审议通过后,这些条款收入《村民自治章程》修订出台,村与组、组与户签订落实责任状,并发放到各个农户。
不强人所难,不趁火打劫,不强买强卖,借东西要及时归还,损坏他人东西主动赔偿;
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禁止家庭暴力,禁止虐待和遗弃家庭成员,建立和睦、善良的家庭关系;
每户必须购置垃圾箱,不乱扔乱放、乱泼乱倒、乱搭乱建、乱涂乱画、乱牵乱挂,不断改善家庭环境卫生;
保护珍稀动植物,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禁止砍伐采挖珍稀植物和中药材,禁止破坏、买卖和随意占有珍稀动植物……
翻开尧治河村《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自治内容条理清晰、入情入理。
面对未来发展,他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从共同富裕向共同文明迈进——
孙开林认为,尧治河村的发展,离不开村民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从共同富裕向共同文明迈进。
基础先行。
2004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后,尧治河村按照“一户一院、一院一景、一景一特”的思路,建成了一个新型生态村庄。
文明内化于心。
怎样塑造人、提高人?尧治河村开始从正家风做起。
今年3月,尧治河村对村民推选的8户“四世同堂和睦家庭”予以表彰,公开授牌,奖励现金1000元,并由村干部带队,敲锣打鼓送牌上门。
早在2014年,尧治河村就在农户中开始推行“十个一”工程,如:申请一个博客(微信)、修建一个花坛、摆放一件艺术品、会背一首诗、能讲一个故事、会唱一首歌等。
把山区建成景区,把矿区建成景区,把生活区建成景区。在尧治河村,“三区”融合的目标也逐渐成为现实。
“我们搞小康建设,解决了群众住得好的问题,但住着漂亮的房子,却没有新的生活方式,没有先进的文化理念,这不算是全面小康。”孙开林眼中的小康生活,不止是物质上的充足。
行走在尧治河,一块块精心制作的“文化牌”,一处处精致打造的“文化墙”,一条条遴选的励志箴言,形成的一道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与无处不美的乡村自然景观互为映衬,成为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的催化剂。
为了让村民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尧治河村还组织60多名村民代表集中到新西兰考察“开眼界”,观摩体验当地农民的文明生活。
“以往,遇到领导考察,村干部包户打扫卫生。现在无论何时,村民家里都干干净净,讲卫生已经是一种习惯了。”村民陈安梅说。
“一次会议,一个活动,一次道德讲堂”——尧治河村把“三个一”活动,由每年一次增加到每半年一次,今年增加到每月一次。尤其是道德讲堂,让村干部、企业员工、村民走上讲台,讲家教、讲孝道、讲传统文化,以文化人、成风化人。
“在资源的整合上,村民们需要贡献多少资源给政府,才能享受到实惠和发展成果?”乌干达的政府官员萨瑞茜问。
“你们在艰苦创业和精准扶贫的奋进之路上,是如何做到鼓舞士气,并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发起挑战的?”伊拉克的官员兰森问。
去年7月,一支由亚非拉等20多个国家的76名司处级官员及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省扶贫办领导组成的国际减贫考察组,对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进行实地考察,并现场提问。“坚持自力更生、团结奋斗是我们脱贫致富的法宝,坚持发展集体经济是我们脱贫致富的方向,坚持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脱贫致富的目标,坚持实行党管企业是我们脱贫致富的保障,坚持实干苦干是我们脱贫致富的钥匙。”尧治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开林如此回答。
孙开林说得底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