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办实事是我最大的幸福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可以说要跳出农村、走出大山很难。1993年,通过勤奋努力,周大军成为一名城管员,从那时起,他便成为家族和父老乡亲的骄傲。
城管职业曾让周大军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但热爱家乡的情结伴随着他的成长,越来越深地化作了浓浓的乡愁。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都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但向家湾村却山河依旧,村里各种矛盾交织,村民怨声载道。周大军不忍心看到家乡再这样穷下去、乱下去,不愿让家乡再错失发展良机。2008年,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作出了一个令家人和亲友都无法接受的决定,回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
回村当干部的想法,一开始就遭到妻子的不理解,亲人们也是强烈反对,认为好不容易跳出“农门”,放着安稳的生活不过,却要回村接手这个乱摊子。但周大军还是毅然回到村里,担任村支书,因为他知道那里有他热爱的村庄与父老乡亲。
一、把群众最需要的事办好,是村支书的最大责任
周大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工作并不陌生,可没想到,回村接手的竞是一个一穷二白,债务累累,面临着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很多问题,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乱摊子!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村支书,周大军深知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带领“两委”班子向乡亲承诺,就是乞讨也要把线路架好,也要解决吃水问题,也要把泥巴路修通。
他四处化缘,赊沙石料、借涵管、找驻村单位支援水泥钢筋和部分资金,将村内26.14公里村级公路全部硬化,结束了村民祖祖辈辈踩泥巴路的历史。并借助农发项目争取资金,先后硬化沟渠2万米、硬化田间地头断头路2公里。道路通畅了,村民之间也和睦了。
接下来,解决村民用电和吃水难题。
村里二组至五组共491户、1829人,都存在用电不正常问题,为解决用电困难,周大军带领村“两委”班子东奔西走,争取到一批电线和电线杆子。新增5台大型变压器,对村供电线路进行全面排查检修,在村军石街和兴缘街道,安装太阳能照明灯100盏,电压平稳了,群众的心气顺了。
向家湾村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可前些年,半山以上的农户吃水没解决,群众对干部有意见。为此,周大军拄着树棍,多次爬坡上岭与农户一起找水源,记不清摔了多少跤,撕破了多少条裤子。有一次,不慎碰到一个马蜂窝,蜂子把他的脸上蜇了好几个大包,眼睛肿得睁不开。妻子知道后,哭着说“你这只是肿了,要是眼睛蜇瞎了咋办?”稍微好点后,周大军不顾妻子的反对,又带着村民去找水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3处甘甜的泉水。找到水源后,我们利用争取到的项目和资金,建水塔、铺水管,通水那天,农户像过年一样放鞭炮,家家争着留村支书吃饭。
二、把群众关注的事一碗水端平,是村支书的最高准则
村里过去比较乱,乱在村干部私心重,办事不公,分发救济物资,村干部都是先照顾亲戚家门,再考虑困难户,群众意见大,有时竟然哄抢救济物资。
当农村干部,如果有偏心,自己不干净,不可能有威信,群众也不可能拥护。上任后周大军向村民发誓:一不图名,二不图占公家便宜,三不为家门捞好处。
周大军是这么说的,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2011年底,上面给向家湾村分了一批救济户,周大军和村“两委”班子通过村干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集体讨论分配方案,全村定了36户。后来周大军发现,他的亲侄子也在名单上。但周大军觉得,村干部的家人都吃救济,别人怎么看?侄子从小父亲去世,跟到他长大,虽然侄子符合标准,毕竟还没穷到讨米要饭的地步。在没同侄子商量的情况下,周大军便擅自做主,直接把他拿掉了。后来,我侄子知道后,怪他“别人当干部,都给自家人搞点实惠,你当个村干部,却拿自家人动刀子,救济都领不到了,你说你是不是我的亲叔叔?”面对侄子的怨言,周大军无话可说。在村里,亲朋好友都说他“六亲不认”,胳膊拐向外拐,但周大军认为,当干部就是要铁面无私、一碗水端平。
在涉及村里工程建设、低保人员评定、残疾人生活补贴、危房改造、精准扶贫等事项,我绝不让自己的亲戚家门谋私利,一律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实行公开评定。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招投标管理,一切都在阳光下操作。现在的向家湾村,哪怕是发放一个垃圾桶、一袋米、一壶油,都有理有据,严格登记管理。
2017年,有些经销商听说村里要买一批污水管网改造管道,部分老板许诺给周大军搞回扣,让村里去他们那儿买管材。其中一个老板甚至悄悄打听到他的住处,悄悄要把红包塞给其妻子,周大军听说后告诉他:“如果你不搞这一套,我们还可能照顾你,你这样做,我们绝不考虑!”为了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货,周大军带着村会计、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到南漳、跑襄阳,比质论价,最后选了一家质量好、价格低的供货商,并且对方承诺送货上门,仅此一项,便为村里节省5万多元的开支。
三、让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村支书的最大心愿
通过修道路、建水池、架电线这些事,周大军觉得光靠等、靠、要不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哪天要不到了,等不到了,村里怎么搞?
所以说,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要发展主导产业,让村民富起来,让村集体强起来。为找准致富门路,周大军带领村“两委”班子走遍了村里的山山水水。结合村里的资源情况,提出“河边蔬菜、半山林果、山上养殖”的发展思路,通过大户示范带动,村民土地流转,全村发展大棚蔬菜1042亩,虾稻共作300亩,发展核桃、板栗等干鲜果500亩、芍药210亩、牡丹花530亩,年出栏猪、牛、羊、鸡等家禽家畜15700头(只)。其中朱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800余万元,种植有机松花菜、有机豌豆和有机甜南瓜等农产品1042亩,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成为村里支柱产业。如今向家湾村是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村集体7000多亩山林已受益,今年又发包堰塘81口,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村“两委”班子用这些钱给群众修路、修渠、架电、办实事,群众生活会越过越好。
虽说现在,村民信任周大军,但是他刚回村里的时候,就有村民在背后议论说:“你周大军,当个城管员,打扫个卫生还是个行家,回来当支书,可能是个芝麻糊。”
向家湾村5个村民小组,308户人家、1829人,散居在3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户与户之间,说话大听见,走路得半天。为了将村里管好,将村里发展好,不当村民说的那个“芝麻糊”,刚到村里的那段时间,周大军基本上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起来了。每天起床后,他就拿着笔和本子,挨家挨户走访,详细记录每家每户的真实情况,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听取他们对村里发展的建议。任职仅半年,周大军穿烂了3双鞋,记了4大本民情日记,对每一户村民的情况了如指掌。
周大军常常不顾山路遥远,刮风下雪,一步一个脚印地走遍了向家湾村的山山水水,把脚印印在了每家每户的堂屋里,基本掌握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正是因为将村里的情况摸熟了,才让他在后来的工作中得心应手。
从2008年当村书记到现在,10多年的农村工作,周大军深深体会到,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干部,尤其是做一名群众满意的村支书,必须知百家情、暖百家心、理百家事,必须对党忠诚、心怀责任、自身干净,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