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李乐成同志在全市扶贫攻坚秋季行动大会上的讲话
李乐成同志在全市扶贫攻坚秋季行动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1504251186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同志们:

  刚才电视短片的开头介绍了相关情况,与平时各个途径、各个方面反馈的相关情况是基本相符的,我们襄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俗话说的好,成绩不说跑不掉,问题不说不得了。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自揭其短,这也是对我们工作有信心的表现。我们通过8.18电视问政自揭其短,通过今天的会议把电视问政现场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在这展现出来,一方面表明市委市政府对抓好这项工作充满自信,同时我们也希望市委的信心传达到在座的各位同志,也通过你们传达到基层干部群众中。总之,我们对全市的党员干部抓好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充满信心。电视短片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大体上是“虚、假、浮、急”的集中表现。虚,就是做虚功,搞数字脱贫,数字扶贫、材料脱贫、材料扶贫,自圆其说,自说自话,贫困群众得不到实惠;假,就是搞假把式,精准识别上造假,帮扶措施造假,甚至连组织群众体检也造假,欺骗组织、糊弄群众;浮,就是工作飘浮,当“挂名式”干部、“撞钟式”干部、“老爷型”干部,坐在办公室里指挥,尸位素餐,无所作为,不给贫困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急,就是急功近利,政绩观不端正,只抢进度不重质量,用形式主义代替真抓实干,群众糊里糊涂“被脱贫”,搞一些虚假的政绩。

  这些问题虽是个别现象,但如果不及时整治,必将严重抵消全市绝大多数扶贫干部的辛苦努力,必将严重削弱贫困群众的致富信心,必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和7.26重要讲话精神,针对扶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加大问责追责力度,加大作风整治力度,用真心、动真劲、下真功,带着感情、带着党性、带着良心,通过这样切实提高扶贫工作质量。从8月9日全市扶贫攻坚推进会到现在,相隔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我们又召开全市范围的大会。半个月内,市委、市政府就一项工作召开两次全市范围的大会,这是前所未有的,既充分说明扶贫攻坚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也充分说明当前我们扶贫工作中的问题非常突出、扶贫工作形势非常严峻。8.18电视问政,拷问的是前段工作成效,折射的是我们党员干部兑现军令状的能力和水平,从问政暴露的问题看,特别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强调的“不落一人”的要求来看,可以说到现在为止,虽然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我们交出的答卷是绝对不及格的。如何从问政这样的中期小考中找准薄弱环节,我们能不能交出一份让中央、让省委、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关键看我们的感情、责任、作风、能力。正如点评嘉宾现场点评里所讲:暴露出来的问题实际上也反映出出我们的党员干部在作风上的贫困、思想上的贫困、能力上的贫困。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贫困群众和扶贫攻坚任务,都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上来,我们在具体工作推进中都要拷问自己:我们的感情真不真、责任实不实、作风硬不硬、能力强不强?这四个问题也是深入实施扶贫攻坚秋季行动的关键所在,希望每一个党员干部认真思考,身体力行。

  第一,拷问感情真不真?目的是希望大家带着对群众的真挚感情做好扶贫工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带着感情做事,那是一种温暖,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真情实感。反之,再多的上门“慰问”,都是作秀、都是实质的冷漠,收获的也只能是群众的热嘲和冷眼。

  (一)当前我市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是感情问题。为什么有的工作队员长期不到位?为什么贫困群众稀里糊涂“被脱贫”?为什么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被挡在贫困户的门外?为什么贫困助学金一年多还发不到位?为什么好不容易搬进新居质量这么差?为什么住不进去?为什么住进去连基本生活条件都满足不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问政现场的回答花样繁多,客观主观都有,但是本质上还是感情问题,对群众的感情不深、不真,甚至没有感情。极个别干部连良心都缺失,何谈感情?对群众没有感情,就不会发自内心地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把扶贫驻队当成负担,只闻楼梯声,不见来人影,有时甚至连楼梯声都听不到;对群众感情不真,扶贫工作的目的就不纯,把扶贫工作视为要补助、取政绩的平台,把贫困指标当成拉关系、谋私利的资源,该帮的未帮,不该帮的乱帮。对群众感情不深,就不会把老百姓的利益真正放在心上,工作只走过场,不重效果,热衷于立竿见影的面子工程,浪费国家的钱,伤了群众的心。

  (二)“四个意识”体现在扶贫工作中,最根本的是要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性”镌刻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人民服务深深融入党的生命和灵魂。正是基于这样的真挚感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向世界作出“2020年让全国人民一个不落都过上小康生活”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异常繁忙的情况下,仍然心系贫困群众,先后到28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个贫困村镇调研,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更是一个不少,全部走到。2014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式启动以来,总书记在每一年的新年贺词都强调“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朴实的话语透露的是总书记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感情体现党性,感情决定立场。党员干部要讲政治、讲党性,增强“四个意识”,决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决不是表态表出来的,而是要在具体的行动上体现出来。我们在扶贫攻坚工作中体现党性、体现政治性、体现“四个意识”,关键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向总书记看齐,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来开展这项工作。

  (三)扶贫工作要精准到位,关键的是对群众的感情要到位。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重要的群众工作。我们要认识到,扶贫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观念的具体体现,也是“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必须真正把群众记在心上,牢记宗旨,以人为本,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扶贫的根本在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必须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做到扶贫先扶志,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看到希望、激发干劲,使脱贫致富更加稳定、更可持续;扶贫的关键在于公开、公平、公正,必须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坚持阳光扶贫,真正把扶贫政策的阳光雨露落实到贫困群众身上,使精准扶贫更加透明、更暖人心;扶贫的基础在于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通过广泛宣传,引导热心人士、企业和社会组织理解、支持、参与扶贫工作,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如果没有对群众的真情实感,达到这些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没有真感情,就没有真扶贫;感情不到位,扶贫绝对就是假把式。党员干部必须心系群众,把贫困群众当家人,把脱贫的事当家事,以感情到位促进扶贫措施到位。

  第二,拷问责任实不实?目的是希望大家真正把扶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

  在电视问政现场,点评嘉宾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现在全市扶贫工作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层层建立起工作制度,为什么还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责任落实不够。从现场问和答来看,“责任”“追责”“问责”等词汇出现的频率很高,都是为了把责任落实、工作做细。其实,党员干部是知道扶贫攻坚责任的,但只是理解的太宽泛、太抽象,甚至觉得责任距离自己太遥远,只知群体的责任,不知自身的责任。这次市民问政中回答问题的大多是县(市、区)的党政领导同志,在责任的认识上,在落实责任上,主观上有推卸责任之嫌,有私心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扶贫工作。暗访短片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恰恰反映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责任缺失。推进扶贫攻坚秋季行动,必须抓住责任落实这个关键。

  (一)责任落实,必须落实到正确的方向和工作目标上来。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做到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落一人。这是中央确定的目标,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扶贫攻坚必须遵循的大方向、大原则、大逻辑。没有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精准扶贫,坚决不能急躁冒进,背离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搞突击、抢进度,用打提前量博取政绩;坚决不能就事论事,把应付检查、工作留痕作为扶贫的重点,将精准扶贫搞成“精准填表”。工作要有形式但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同时要坚决反对弄虚作假。一些单位甚至对暗访组进行围追堵截、跟踪盯梢、打听消息,把精力和心思完全放在投机取巧、对付检查上。扶贫工作必须把精力和时间放在“不落一人”上面,如果把注意力和资源都放在应付检查上,就是对党和人民的极端不负责。坚决不能搞假扶贫、假脱贫,坚决防止搞扶贫烂尾工程,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确保扶贫工作真实可靠、保证质量。

  (二)责任落实,必须落实到群众满意的工作效果上来。扶贫攻坚一定要突出问题的解决,落实到群众得实惠上,落实到脱贫实效性上,一切围绕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这个最终效果向前推进。要按照这个大方向、大目标,制定路线图、时间表,明确各阶段的工作效果。比如,入户调查要真正走到贫困户的家中,了解真实情况,掌握详细数据;公示公开,要把帮扶对象的信息真正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经得起群众评说;精准识别,要全面准确地掌握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找准扶贫对象,让真正困难的群众得到帮助。抓责任落实就是要每一道工序、每一项行动都达到预期效果,这样,责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够提高精准扶贫的工作质量,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满意。

  (三)责任落实,必须落实到实事求是、主动创新作为上来。扶贫工作要结合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坚决杜绝千篇一律的模块式帮扶,坚决杜绝盲目跟风的形式主义。要坚决反对机械化落实政策,不顾实际生搬硬套上级政策。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扛起主体责任,主动研究、主动纠正解决具体问题。要结合实际精准施策,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量身定制产业扶贫项目,确保“好产业”能出“好效益”。要尊重群众发展需求,引导群众变“要我实施”为“我要实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障项目的实效性;要帮助群众持续增收,坚持“授人以渔”重于“授人以鱼”的原则,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决不能搞简单的“一送了之”。

  第三,拷问作风硬不硬?目的是希望大家以务实重行的作风推进扶贫攻坚。

  扶贫工作走好“最后一米”,靠的是我们的基层干部,靠的是务实肯干、扎实有力的工作作风。扶贫攻坚是一场大考,面对这一项急难险重任务,作风扎不扎实,一考便知。这次市民问政和随机暗访告诫了我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过硬的作风,就难以有群众满意的脱贫成效。扶贫攻坚工作的作风硬不硬,关键要看这几件事有没有做到位。

  一要看是否真正到群众中间去了?制定再精准的扶贫政策,说到底还是要靠人执行。政策要落实到群众身上,干部首先要到群众中去。有的扶贫干部常年不到村里去,只挂名不露面,基层干部群众一个也不认识;有的虽然进了村、入了户,但是把这项工作当成单纯的任务、把自己当成一个过客,不能融入群众。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到贫困户家里扶贫问苦、进村入户,只是为了在电视上露个面、报纸上留个名,检查好过关、年终总结有说的,仅此而已。这样做是不可能真正地走到群众中去,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实施扶贫攻坚的秋季行动,干部必须要动起来,既要身入群众,更要心入群众。总书记要求市委书记在任期内,要把每一个乡镇都走到,县(市、区)委书记要把每一个行政村都走到。就是要求我们通过身入群众,进而心入群众,走好群众路线。希望大家身体力行,真正沉下身去,到贫困村里,到老百姓家里去,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真正把情况摸清楚,把工作做到位;要放下架子,换位思考,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心里面真正装着群众,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二要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真正从群众中来?当前,扶贫工作中的英雄主义、命令主义、关门主义还是比较突出的,决策拍脑袋,做事想当然,自己说了算。也许工作出发点是好的,是让群众脱贫,但是如果不对群众的胃口,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与群众期望有偏差,与当地实际有出入,结果肯定是“出力不讨好”、“群众不买账”。要时刻牢记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凡属正确的领导,必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施精准扶贫,必须坚持在群众中找问题,在群众中找方法。要从群众中吸取营养、吸取智慧,找群众心里认可的东西。要深入基层和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每家每户的具体困难,把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找实,决不能想当然、“挂空档”。要充分尊重群众,当好“小学生”,开好“诸葛会”,谱好“合奏曲”,自觉拜群众为师,充分保障群众的“话语权”,做到不“代言”、不“包办”,变“替群众做主”为“让群众做主”,实现脱贫措施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

  三要看实际工作的举措群众是否认可?习近平总书记讲,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总书记的话一针见血。不管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有何不同,但检验扶贫效果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群众的接受度、认可度和满意度。精准到位的扶贫群众才会真心点赞。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都不能搞“大写意”,而是要画“工笔画”;都不能大而化之,而要用足“绣花”功夫。要像老画家戴着眼镜一笔一笔地画,针对每一个贫困村、每一户贫穷群众,下苦功夫做细活,拿出较真、较劲的狠劲,对准“病灶”,精准施策,确保扶贫措施让群众知晓、扶贫过程让群众参与、扶贫效果让群众满意。

  四要看追责问责是不是有力度?这个问题也是作风硬不硬的表现。今后,我们每一期市民问政都要有追责问责,8.18市民问政反映出的具体问题,希望大家结合这次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把追责问责拿在手上,认真地履行到位,追责问责到位。要首先从领导干部自己抓起,自己的责任首先担起来。

  第四,拷问能力强不强?目的是希望大家不断提升扶贫攻坚的能力素质。

  能力不足是党的“四大危险”之一。当前,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对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市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一些干部存在对脱贫攻坚的认识不充分、方针政策不熟悉、工作思路不清晰、工作方法不适应等问题。底数不明、情况不清、方法欠缺,“口号式”扶贫的问题还有不同的表现。实施扶贫攻坚秋季行动,完成好这一政治任务,必须加强干部教育管理,补齐补足干部能力素质的“短板”。

  (一)提高落实政策的能力。近年来,党中央和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好的扶贫政策连连出台,扶贫措施逐年加强,扶贫干部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中坚力量,必须强化抓政策落实落地的能力。一是落实政策要准。要把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扶贫攻坚的相关文件,以及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党建扶贫等方面的政策知识,纳入“两学一做”和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干部准确把握政策,熟练运用政策,有力有效开展好扶贫工作。二是落实政策要快。政策一经颁布,就要在第一时间抓好落实,让贫困群众在最短时间内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决不允许在执行政策上不作为、慢作为,决不允许把党的好政策当成镜中月、水中花。三是落实政策要实。充分领会政策意图,吃准把透政策精神,聚焦精准扶贫内核,严格坚持政策标准,做到该享受的一个也不能少、不该享受的一个也不能多。四是落实政策要严。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守纪律、讲规矩,推行阳光扶贫,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公开公平公正。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凡是在扶贫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凡是利用扶贫政策优亲厚友的,凡是发“扶贫财”、谋取私利的,都要严肃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构成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责。

  (二)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当前,群众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比较普遍。一些单位和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可以立竿见影出效果的事情上,对联系群众、宣讲政策、疏导情绪等“慢工细活”重视不够、做得不到位;对村情民意特别是群众的思想动态掌握得不深入,帮助特殊困难群众解难题、渡难关做得还不够好,使扶贫攻坚的成效打了折扣。扶贫工作是重要的群众工作。推进扶贫攻坚,必须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主动融入群众,既要身入,更要心入,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会讲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多办群众急需解决的难事,在与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感情,让群众看得起、看得上、看得惯;要积极发动群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获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引导发动群众形成合力,共同脱贫致富,既要通过实施精准扶贫让群众有获得感,又要通过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使群众有满足感。

  (三)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扶贫攻坚来不得半点虚假。做工作如果是计划方案一大堆,过程很热闹,而实际问题没有解决,群众必然不满意。贫困群众的诉求也很简单,其实就是希望我们多办好事实事,多办对群众有益的事。脱贫攻坚到现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都是“疑难杂症”,越到最后越要强化“问题导向”,脱贫致富项目落地后,运营情况如何?谁来维护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后,过得怎么样?已经实现脱贫但仍在指标线附近徘徊的群众,如何实现稳定脱贫,真正扶上马送一程?还有没有“被脱贫”“数字脱贫”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研究解决的问题。要坚持辩证思维,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扑下身子了解“一线情况”,掌握“一手资料”。

  (四)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这次市民问政还充分暴露出部分领导干部应对媒体能力严重不足的短板。面对镜头,面对记者提问,情绪紧张,应对不佳,讲问题总习惯于讲大道理,讲责任时总是眼睛向下,盯着别人的问题不谈自己的问题。本来可以借此机会向社会传达党委、政府的作为和努力,说服公众、争取理解,却因为缺乏应对方法、欠缺沟通技巧,说不到关键处,答不到点子上,说话带官腔,回避矛盾,效果就不好。有效引导舆论、积极消除公众疑虑,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也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工作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全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随时准备应对媒体的挑战,一定要乐于接受媒体监督,面对媒体,必须表现出一种真诚谦和的态度,一定要善于运用媒体,回应媒体,必须认真做好备足功课,一定要充分引导舆论,强化学习,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正确的观点,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趣、言之有情、言之有信、言之有果,树立党委政府良好的公众形象。

  今天,提出这四个问题,就希望大家认真思考,认真体会、认真掂量我们肩上的政治责任,通过上下同欲、共同努力,通过深入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坚决把党中央、省委确定的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坚决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不落一人”的殷殷嘱托。
   (2017822日,根据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南漳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