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唐鹏飞 冯光)他叫杜仁强,197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1996年入伍,服役期间被评为“优秀士兵”,1998年退役。2018年,受当时市驻村单位和肖堰镇党委、政府的嘱托,在广大党员、群众的期许中,当选为观音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以来,他发挥退役军人永葆本色、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转业不转志,退役不褪色,本着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解难的一颗心,积极投身基层工作,把问题困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完善了村基础设施建设,引领了文明村风,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展现了一名“兵支书”为民务实的政治本色。
一、发展产业提信心,拿下基层治理“基础分”
观音堂村位于南漳县肖堰镇东北部,251省道穿境而过,是省级重点贫困村。“无资金、无资产、少资源”,集体经济一度是“空壳”,杜仁强和村“两委”班子、扶贫工作队理清发展思路,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发展策略,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培育村级主导产业。由村委会牵头,成立观音堂有机产业服务公司,理顺经营管理集体产业体制机制,推动村集体产业发展市场化和村民增收要素化循环链接,引导村民通过出租土地、到产业基地务工增收,目前已形成了“连片红心猕猴桃、岗地光伏电、大棚袋料菌、易迁点艾叶、闲置场地租赁”的集体经济发展格局。
袋料香菇是该村的传统产业,不少村民有栽培袋料的经验,但因缺少资金和销路,产业规模未形成。2015年,时任该村副职干部的杜仁强和扶贫工作队通过扶贫连片开发争取扶贫产业发展基金50万元,搭建了24个袋料大棚。因当时市场上,菌棒购买成本较高,自2018年起,该村主动学习养菌技术,开始自行点种养菌,当年将杂菌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降低了香菇发展成本。同时,持续提高产业质量,对外打开市场,稳定销售渠道。
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在走访勘察中发现村山林里的野生猕猴桃生长旺盛。工作队和杜仁强主动邀请县土肥站、中国科学院武汉猕猴桃研究所专家对该村种植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估:土壤略带酸性,平均海拔400米以上,适宜栽种红心猕猴桃。扶贫工作队立即到红心猕猴桃之乡——四川省苍溪县实地考察引进该项目,30亩猕猴桃基地落户观音堂村。经过精心培育,2019年获得丰收,当年销售红心猕猴桃4万斤。2020年,为进一步释放红心猕猴桃品牌效应,观音堂村又流转土地20亩,用于建设基地二期,目前已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抗击疫情聚党心,抢抓基层治理“附加分”
疫情是一场大考,考出基层治理水平的优和劣,也考出基层支部书记治理能力的高和低。疫情来临后,杜仁强毫不犹豫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冲在“退疫”一线。为确保观音堂村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实效,他充分发挥基础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成立观音堂村疫情防控小组,根据村地理位置,设置三个疫情防控劝返点,制定24小时值守制度,及时切断输入源,为后期疫情防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临近年关,村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回来,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从除夕开始,杜仁强就和村组干部排查、统计所有返乡人员的情况,挨个给返乡人员打电话,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并叮嘱他们应注意事宜,比如:不要轻易出门、不参加聚餐,身体一旦有不适立刻给村里打电话……对他们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密切关注。每天上门询问部分重点人员,掌控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处在潜伏期的病人。
为降低群众外出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疫情防控指挥部通知村域封闭管理。杜仁强主动报名成为一名生活用品代购员,每天晚上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获取群众必要的生活需求,建立清单,第二天义务送货上门。
1月26日,正在村内值守的杜仁强,接到村里一位慢性疾病病人的电话:“书记,我的药没了。”他打遍了肖堰街上所有的药店电话都没能找到村民说的这种药物,最后联系驻村单位有通行证的人到襄阳带了一盒药回来,这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疫情防控期间,他和村“两委”干部们累计上门服务500余次,往返采购点为群众代购代送生活用品300多次。经过努力,全村至今无一例确诊及疑似病例。
三、保障民生显初心,确保基层治理“不丢分”
手中有粮,办事不慌。村集体经济宽裕了,一系列社会民生福利也跟上来了:
杜仁强认为,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是基础,也是检验社会治理成效的重要载体。上任以来,他带领群众在产业基地周边、村组道路两侧、村民集中点附近种植适量观赏林木,进一步美化村内环境,不断提升精准扶贫大环境下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在村民集中居住区摆放垃圾桶,引导村民将房前屋后清理干净、摆放有序、垃圾入桶。加快推进“厕所革命”,100多户村民体验了洁厕的便利,观音堂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该村四、五组地处小地名李家山,山路蜿蜒,曲折而上,二组部分路段磨损严重。为解决通组公路通行质量差问题,2019年以来,杜仁强和扶贫工作队多方筹措,先后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0余万元,硬化扩宽一、二、四、五组通组公路,用一年多时间,实现全村各组,自然塆通水、公路互通。四组村民周思雄,三代居住在李家山上,水泥路修通经过他家门口那天,特意买了挂长鞭,“噼里啪啦……”响出了山上农户路通心气顺的喜悦。现在,周思雄骑车10分钟就能到省道候车点等车,极大提升了出行体验。
村里水、电、路、文体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文化奖励措施也顺势而为。杜仁强和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研究后决定,对村里对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按学校档次分别奖励1000至5000元;对应征入伍的青年,每人奖励3000元;每年表彰一批优秀党员、模范家庭、致富能手等先进人物,每人奖励价值500元的礼品,并浓墨重彩、大张旗鼓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村风民风正在形成,干群同心,合力攻坚,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