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媛)他工作在大城市,却与南漳县一个贫困小山村结缘;他本已到退休年龄可以安享晚年,却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贫困村第一书记,并与当地贫困群众打成一片……他,就是南漳县薛坪镇孙家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孙仁贵。
2015年10月,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孙仁贵担任了孙家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16年8月,他到了退休年龄,却毅然放弃了闲适的退休生活和含饴弄孙、承欢膝下的乐趣,始终坚守在精准扶贫第一线。2018年底孙家山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孙书记的辛勤付出,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孙家山村路通了、水通了、百姓富了、村庄美了,然而百姓口中的“老孙”却成了“白发书记”。
精准扶贫找项目
薛坪镇孙山村地处大山深处,是县级重点贫困村,交通不便、耕地面积狭小、农业结构单一,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因病、因残致贫现象较为突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落孙山”村。面对一穷二白的孙山村,孙仁贵没有退缩,当兵人出生的他,骨子里永远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强”。担任孙山村第一书记后,面对村里的实际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入户调查与村两委“一班人”反复研究,结合当地实际和产业基础,组织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
当年,在孙仁贵带领帮扶下,该村20户贫困户养鸡2000只、养猪100头、养牛20头,种植烟叶50亩。他还邀请镇畜牧技术人员对养鸡、养猪贫困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技术和防病抗病能力。针对贫困户在发展产业中缺启动资金的难题,他争取帮扶资金5.2万元,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确保户户都有脱贫产业,人人都有致富路径。
俗话说,强村才能富民,面对孙山村极度“虚弱”的集体经济,孙仁贵意识到,必须通过产业发展才能增强“造血”功能,只有提升发展质效才能凸显内生潜能。孙仁贵多次组织村“两委”班子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为了争取资金项目,孙仁贵先后多次往返襄阳市、南漳县,向多个部门沟通汇报,争取政策资金,先后争取64万元资金建成了80千瓦光伏发电站,每年能为孙山村带来8万多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与襄阳一直馋公司合作种植香菇,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多元。集体经济发展不能仅靠一个产业、一个项目,要“长短结合、多点开花”。在孙书记带领下,孙山村又先后建成了40亩花椒基地和40亩山桐子种植基地。两个产业形成收益后,预计年收入可达50余万元。现在孙家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全心为民办实事
孙山村共有5个小组,240户690人,居住分散,再加上山高路陡,群众出行十分困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孙仁贵决心要帮助村民解决出行难题。他多方汇报,争取30多万资金硬化3公里通组公路。从此,群众收麦子、收玉米不再肩挑背驮,改用农用车拉,土特产能及时运往山外销售。脱贫出列户谢天爱激动地说:“我嫁到这个村20多年,摩托车从来没有骑到过家,化肥、农药都是靠肩膀扛回来的。现在路修好了,丈夫可以骑摩托车外出打工了,化肥、农药也能直接运回家了!”
孙仁贵始终认为“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不深入一线,就不可能了解实情”。作为第一书记,走村入户成为孙仁贵每日的“必修课”,3本厚厚的扶贫笔记本上记录了每户贫困户的详细情况,以便帮助贫困户制订精准脱贫计划。
2016年的一次走访中,孙仁贵了解到贫困户赵明住的是危房,随时有坍塌的危险,但赵明没有改造建房的资金,一直焦急万分。孙仁贵立即组织市法院干警进行捐款,并和市法院的党员干部们冒着酷暑将买来的3吨水泥送到赵明家门口,老赵激动得热泪盈眶。贫困户刘安国瘫痪在床13年之久,危房改造资金不足,本人又无力筹措资金,为了使他住房有保障,孙书记又争取1万多元资金帮助他进行危房改造,看着新修缮干净明亮的房子,刘安国高兴地直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孙书记的付出”。2017年10月,由于长期下雨,贫困户黄德宽土墙房屋经水浸泡后倒塌,得知情况后,孙仁贵不顾下雨路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实情,并进行慰问,与村干部商量为其安排临时居住点。并为黄德宽争取资金1万元够买了3间空心砖结构的瓦房,使黄德宽住进了“放心房”。
抓好党建强信念
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全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抓好党建的软硬件建设,才能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小康路上行稳致远。
孙山村原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年久失修、老化严重,达到了危房标准。活动场所不达标,导致孙山村开展党员群众活动非常不便,作为第一书记,孙仁贵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为方便党员群众开展活动,他争取30余万元资金为孙家山村建成了420多平方米的崭新明亮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成后,群众们高兴地说:“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办事,就有到家的感觉!”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他又争取20余万元兴建了文化广场。如今,文化广场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了薛坪镇“花朝线”网红打卡地,高大的香樟树寄托群众乡愁的同时也提振了脱贫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
阵地有了,他还是闲不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作能不能干的好,党支部是关键。孙仁贵书记紧紧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通过抓班子、带党员,提升支部战斗堡垒的方式凝心聚力,以“四头工作法”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党员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增强了,自身模范作用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了,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孙仁贵同志担任孙家山村第一书记五年多来,切实履行职责,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在提升基层组织力、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培养后备力量上下硬功夫、出硬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基层治理优势、乡村振兴优势。就像“孙书记”说的那样:“只要我还在孙山村一天,我就持续做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后半篇文章,把党的政策落实到位、宣传到位、贯彻到位”。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古稀之年的孙仁贵退休不退岗,在帮贫扶困的道路上,执着地坚守,艰辛的探索,通过不懈努力,让这个昔日的贫困村逐步摆脱贫困,孙仁贵成了全村群众的贴心人,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岁月的积淀也在他脸上留下年轮的痕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也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