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牛做人工授精不仅脏而且累,妇女为牛做人工授精更是不可想象。53岁的女品改员邹桂秀却一干就是30年。
见到邹桂秀时,只见她正在把手伸到母牛的直肠里面,掏出一把牛粪,又把手伸进牛的子宫,检查排卵情况。虽未到夏季,但牛粪发出的阵阵恶臭已让人难以忍受。邹桂秀却一直埋头干活,看上去毫不在意。这就是邹桂秀——一位普通的女品改员的工作片段。
1977年,23岁的邹桂秀从南漳五七大学兽医班毕业后分到九集公社,被领导安排劁猪娃。当时邹桂秀心里直嘀咕:“我一个大姑娘家,还没有结婚,干这工作不好吧。”
“我第一次劁猪娃儿,按不住,猪跑了,劁第二个时,按住了,但割不掉。九集镇上没有女的做这个活,好多人来看。人家笑话我说:‘一个女娃子,做这事,以后怎么找婆家哟!’听了这话,我的脸一下子红了,回来找领导说不干了。领导说,不劁猪,就给牛搞品改(人工授精)。”
对于邹桂秀的这份工作,她谈的对象起初也不赞同。但邹桂秀的母亲说:既然是党安排的,你就好好干,不要怕脏怕累。解开了思想上的疙瘩,邹桂秀放开手脚大干起来,她用一颗追求事业真挚的心和对家乡父老乡亲真诚的爱,在给牛做人工授精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
这么多年的经验证明,敢于挑站是关键。邹桂秀至今记得第一次给牛做人工授精的情景:手伸到母牛直肠中掏粪,牛粪的阵阵臭味让她不停地呕吐。那天因为一头母牛拉稀,邹桂秀的脸上、身上到处都是牛粪。
这种特殊工作的艰辛是人们难以想象的。夏天气味难闻,苍蝇蚊子围着人飞。冬天温度低,给她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邹桂秀经常用左手伸进去摸牛的卵巢,手臂被牛粪污染后洗不掉,由白到黑,由红到肿,皮肤起疹块,痛痒难受。现在邹桂秀的胳膊明显变形了,让许多人看了都想落泪。
记得刚开始给牛做人工授精时,本镇华家湾村七组农民黄德国的大水牛,由于其发情时间不规律,几次都没有配上,黄德国不由到处埋怨。邹桂秀耐心地给他做工作,让他把牛放在站里,白夜观察,终于看准了时机,为他的大水牛配上了种。九仙观村六组农民刘友志连续8年在邹桂秀品改站配种,他说在这里给牛配种比喂猪强得多,一头牛除配种时花去50元,喂5个月就能卖2300元。
慢慢地,邹桂秀做出了名气。不光南漳的农民来找她,周边襄阳、宜城的农民也纷纷慕名而来。最多的一天,邹桂秀给30多头牛做了人工授精。别看给牛做人工授精一次只需要3分种,可一头牛要配上至少需要做4至5次。在做之前,还要每3小时检查一次排卵情况。这些活都由邹桂秀一个人来干。
家住九集镇邓集村的李家定指着自家的小牛犊介绍说:“这头小牛就是经过邹桂秀人工授精生出来的,长得壮着呢!杂交牛变钱多,才6个月已经长到300多斤了,比本地牛重100多斤,价格要高一倍呢!”
为了更好地利用区位优势,大做市场文章。1997年邹桂秀投资8万余元买断了站里的配种场地,在306省道边挂起了“邹桂秀品改站”大大的招牌。为了保护好农户牵来的牛,她年出资600元聘请了专门人员看管场里的牛,尽心尽力为大家服好务。
依靠信誉立足,真诚帮助农户,凡是与她打过交道的人,都有这样的评价:和她交朋友,值得!和她搞生意,信得!她的所做所为,得到了农户的充分信任,农户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生意日益火爆。
多年以来,南漳的牛个头大、生长快、肉细嫩在周边小有名气。随洲、钟祥等周边的生意人纷纷到南漳驻点买牛,销往外地。30牛来,从邹桂秀手中诞生21000多头牛,按一头牛增收1000元算,她累计帮助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从1980年至1984年,邹桂秀连续5年被农业部评为先进工作者,连续14次受到各级表彰,并从1996年开始享受南漳县政府特殊津贴。
“我今年53岁了,现在胳膊得了风湿,雨天、阴天就疼。”谈到品改员的酸甜苦辣,邹桂秀笑笑说:“小孙子刘顺鹏今年4岁了,从来不叫人抱,总是说‘你手脏,你手臭’。但是我不后悔,只要老百姓需要,我就准备一直干下去,再带个徒弟。小车不倒尽管推,啥时搞不动了,就不搞了。”说这话时,她的眼神充满了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