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悔 的 追 求
东巩镇文化体育中心 叶经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发言的题目是:无悔的追求。
我叫叶经房,1981年3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东巩镇文化体育中心主任。
人们说:“乡镇七个所八个站,最穷就数文化站”。 前些年不少乡镇文化站因经费少,待遇低而无人上班。2002年7月,襄樊市轻工业局的一位领导看我不仅有组织重大活动的特长,而且有一定文字功底,几次到东巩来劝我到他管辖的公司,去负责劳动人事招聘和主持办公室日常工作。条件很优厚:头三个月月薪1200元,然后工资正常调级,并给老婆、孩子安排合适的工作,特别是两年后赠送股权。这对于一个在山里长大、工资只有330元过着清贫生活的人来说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呀。朋友们都说襄樊发展空间大,劝我一走了之。我思前想后,是东巩的人民、东巩的山水养育了我,我爱家乡的文化事业,东巩的文化也需要我。为此,我婉转地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坚持留在东巩从事我热爱的文化事业。
担任文化站长后,面对建设无资金、发展无门路的局面,怎样发展东巩的文化事业,怎样打开文化工作的新局面,怎样让文化工作更好地为东巩经济发展服务,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与苦苦的探索之中。
在前些年的文物普查中,我惊奇的发现,南漳山青水秀,不仅有寺庙文化、溶洞奇观、而且古山寨密集,在西南、西北古寨群中位于东巩的卧牛山寨和春秋寨又以规模恢宏和险俊傲视群寨。当时,建设生态旅游大县和争创历史文化名县也列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我想,一定要不懈努力,利用古山寨这一宝贵的人文资源,将它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把它炒热、炒响、炒出经济效益来。
山寨的发现是在2001年。当时县文体局五送工作队进驻团山寺村,工作队长庹先沮问我:怎样给这个村找一条富路?我说:这个村有一个最好的资源就是团山寺寨,据说曾经是三国时期周仓在此为王的地方。庹局长认为这是一大很好的文化资源,建议想办法开发。我当时想:文化站是一个穷单位,没有资金和物资支持团山寺村,如果能够把团山寺宣传出去,最终达到让群众走发展旅游之路,实现脱贫致富,也算是我这个文化人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于是我们组织和带领村里所有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上山,顶烈日冒酷暑在团山寨上奋战了5天,一边砍掉城墙周围的荆棘丛,一边组织当地群众寻找到了周仓在此为王的石刻依据。
千年古寨藏深山,何时世上露峥嵘。为了尽快让外界了解南漳古山寨,我们首先组织人员拍摄新闻图片,就近在《南漳日报》、《襄樊日报》发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山寨、知晓山寨、传播山寨文化呢?我是一名文化工作者,平时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广泛的接触,何不利用这一优势,广泛搜集有关团山寺山寨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呢?于是每次下队时,我总是带上笔记本,每到一处就向群众打听这些东西,然后把群众讲述的东西记在本子上。回到家里,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整理,编写稿子。我本身不喜欢出头露面,就把一些整理好的材料交给别人发表,自己从不署名。为了充实资料,我多次请出租摩托车带着我上团山寺寨,反复进行查勘,抄录碑文,终于绘制出了团山寺寨的平面示意图,于2003年12月用手工编写了第一本关于团山寺山寨历史文化的宣传册子,得到市文物局领导的高度赞扬。后来通过调查发现,东巩的山寨特别多,而且非常有特色,于是我想到了必须把这些山寨的基本情况、传说和故事编写出来,宣传出去。于是我利用上级捐赠的一台电脑,白天出去办事,晚上或早上就自己学习打字,自己编写文章,用了5个月时间,踏遍东巩几十座山头,遍访东巩文物古迹,查阅远安、荆门、钟祥县志等大量资料,走访群众及民间老艺人500余人次,终于在2006年7月编写了第一本《南漳县东巩镇历史文化资料》,共56页。这个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于是我又利用时间编写了第二本《南漳县东巩镇地方民间文艺资料》,共51页。两本宣传资料共计10万多字。在没有花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自己掏钱将材料各复印了90份,全部无偿地送给了前来东巩考察山寨和旅游资源的领导、专家和学者。我还在没有一架照相机的情况下,靠租借相机拍摄积累了4000多幅反映南漳历史文化的照片,并和李仕国合作建立了“南漳古山寨”网站。
为了宣传、推介古山寨,几年来我不遗余力地为上山寨考察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游客当好导游员和服务员,攀爬山寨400多次,毫不气馁地宣传南漳古山寨。
2004年10月3日,当人们还沉浸在十一黄金周的欢乐之中的时候,我接到通知:陪领导上卧牛寨。于是放下一切,陪着省政协副主席杨斌庆一行上了卧牛山寨,我认真地向杨主席介绍卧牛寨的基本情况,并向杨主席汇报自己的一些研究线索,深得杨主席的赞赏。杨主席兴高采烈,连夸“卧牛寨风景真是优美,此行比上黄山的感觉还要好”。下山后欣然提笔为我写下“荜路蓝缕”四个大字。
2005年5月4日、5日,襄樊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一行9人来到东巩考察春秋寨和卧牛寨,我陪同他们在山上考察了两天,被拾穗者工作群的精神所感动,一个跟东巩毫不相干的民间组织,竟然自带干粮、帐篷,餐风饮露,为我们南漳挖掘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们的精神实在难得!看到拾穗者们已经在野外睡了2个晚上,我实在不忍心,便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拿出家里最好的腊肉、干菜、泡酒来招待客人。从而与他们结下了解不开的山寨情缘。拾穗者一行回去后,连篇累牍地在《南方周末》、《民间》、《名城报》、《襄樊日报》等报刊发表了文章和图片。
2006年7月7日,东巩镇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就在这时,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委派,湖南美术画报社60岁的著名摄影家陆穗斌带着夫人兼助手李老师来到了东巩镇。这时镇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指导抗洪救灾上。引导陆老完成拍摄任务的担子就全部压在了我的身上。农历六月的天气,酷署难挡,我背着陆老的4个重达100多斤的摄影包,还带上许多矿泉水、快餐面及其他工具,陪着他们一行爬上卧牛山寨,进行考察和采拍。为了拍好春秋寨的全景照片,我们4次从洪水中趟过茅坪河,登上望月山,终于拍到了春秋寨的经典照片。由于天气炎热,最后一天的一个下午,4个人就喝了26瓶矿泉水。因为有了这次艰苦的拍摄,再加上拾穗者的共同努力,《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6年第11期终于以13种外文版本100万册的发行量向世界推介“南漳古山寨”。我认为这是南漳人民的骄傲!我自己比生了儿子还要高兴。于是我购买了50本《中国国家地理》当期杂志,全部送给了关注山寨文化的领导、专家和学者。
为了宣传、推介古山寨,我常常把自己的家变成了接待站。所有来东巩考察山寨的,无论是领导、还是专家教授、学者或是在读的大学生,我都很热情的接待他们,除了领导的接待一般由政府安排外,一些专家、教授、学者来东巩考察山寨,都是我自己掏钱接待或请车。陆穗斌老人在东巩拍片8天,政府安排了一趟车和2顿饭,其余都是吃住在我家里,当时停水停电,每天要挑8担水才够我们4个人用。但我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武汉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研究生来东巩,我陪着他们爬寨,还自己掏钱安排生活;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张兴亮暑假来东巩搞山寨调研,整整11天时间,我既要管吃管喝,还要每天骑着摩托车带他到各个山寨去。这些年,为了研究、宣传古山寨,我不知牺牲了多少节假日;为了研究、宣传古山寨,我先后走烂了9双鞋;为了陪同专家、学者考察古山寨,我自掏腰包先后花了1万多元钱。
在发掘、宣传、推介古山寨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犹豫,有过彷徨,我时常在问自己:我作为一个文化站站长,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月月有工资,为什么放着轻闲不轻闲,到山上找这个罪受呢?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责任让我很快校正了这一想法。我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培养了我,人民养育了我,把东巩的文化资源宣传出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我也想,陆穗斌老人、襄樊拾穗者工作群等一大批专家学者都不是东巩人,却千里迢迢来到东巩,帮助我们发掘山寨,他们是为了啥?还不都是为了文化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吗?每每想到这里,我感到爬再多的山也值,贴再多的钱也值!
有耕耘就有收获。经过这些年呕心沥血的努力,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目前东巩镇有8处文物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文物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东巩高跷被襄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襄樊一绝”;同时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东巩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我一直在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我的答案是:为一种高尚的精神而活着,为一种坚定的信念而活着,为一种美好的理想而活着,更是为了公众的事业和他人的幸福而活着。只有这样,人生才会浩气凛然,内心充实,心态平和,乐观豁达,无怨无悔!这,就是我——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永恒追求!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