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作为的基层党务工作者
中共巡检镇委副书记、副镇长 夏先勤
我叫夏先勤,现任巡检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组织委员、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等多个岗位上工作,是基层党务战线上的一名“老兵”。10多年来,我把“做一个有作为的党务工作者”作为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立足本职岗位,做了一些应做的工作。下面我将从事党务工作的几点体会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一汇报。
一、忠于使命,满腔热情对待党务工作
在许多人眼里,党务工作是虚的,抓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才是实的,有的甚至认为党务工作是无事找事,是搞形式,瞎折腾,从思想上瞧不起党务工作。有的党务工作者认为党务工作单调乏味,抽象空洞,出力不讨好,从思想上不热爱党务工作,在行动上消极对待党务工作,以至于出现了党务工作者不务党的现象。我是一名基层党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受党教育多年,我深深知道:党的政策要在农村得到贯彻执行,要靠我们每一个党务工作者去落实;党的声音要传达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农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要反映上去,要靠我们每一个党务工作者去完成;解决好现阶段农村矛盾,做好农村稳定工作,要靠我们每一个党务工作者去努力。我更知道,我们国家80%的人口在农村,80%的地域在农村,农村是党的重要的执政基础,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要靠我们每一个党务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去维护、去巩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呈现出多样化,少数群众思想信仰出现了严重危机,比如近些年来农村信教的群众越来越多,买码、赌博之风屡禁不止等等,如果党不去占领农村这个阵地,不去引导、影响和凝聚农民群众,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同我们争夺这个阵地,从而直接动摇党的执政基础。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每一个党务工作者的肩上。这些都是具体而实在的工作,绝不是抽象而空洞的形式。“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一个负责任的基层党务工作者,应该为现阶段党务工作在农村的极端重要性而食不甘寐,应该为做好农村现阶段党建工作的紧迫性而夜不能眠,从而自觉增强责任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认真地做好党务工作。为此,我深感一个基层党务工作者肩上担子的重要,并自觉地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工作动力,十多年如一日,满腔热情、孜孜不倦地从事着这一崇高的事业。
二、尽职尽责,满怀真情做好人的工作
十多年中,我先后陪了五任党委书记,一直分管党务工作,在从事党务工作中的这些年中,我牢牢抓住做人的工作这个根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巡检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尽职尽责。
我镇有一名70多岁的退休老党员冯举法,因为对政策不理解,多次到县、镇上访,高峰时期,天天在镇里坐着缠访不走,到县、市上访更是常事,我前后到县、市接他十多次。他上访时高声大嗓,经常骂人,不依不饶,由于年老体弱多病,经常出现上气不接下气、似乎就要断气的可怕场面,看到这个场景,很多人都不得不退让,可我不能让啊!我是党委副书记,做人的工作是我的本职,很多矛盾到了我这里就应该是最后的屏障,就不能再让它继续扩大,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化解掉。经过调查了解,这位老同志50年代初就是区委副书记,跟他前后参加工作的同事都是离休干部,而他是退休,心里十分不平衡。拿着多个同事的证明,一直找组织要求退改离,可他的档案记载最早的时间是四九年十月一日以后,不符合退改离条件,而且国家后来也没有退改离政策。为了做好这个老同志的思想工作,我亲自跑到汉三村把村支书和他的儿子接到县里,请县组织部相关科室的同志就档案原始记载进行了当面反馈。为了安抚他,我又多次到村里召集村组干部、他的儿女及其相关亲属在一起开会,动员他们共同做工作,最后终于达成一致,签署了不再上访的协议。可老同志心里一直不平衡,情绪反复无常,今天做通了工作,明天就又去上访了。为了安抚他,我一面叮嘱他的儿女要好好照顾他,一面要求村干部尽可能帮助他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我一有机会就买点礼品到他家坐一坐,同他拉拉家常,叙叙旧事,了解目前的生活状况,帮助他解决眼前一些具体困难。每年正月,我都抽时间到他家拜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时间长了,他无形中视我为知己,最后动情地说:“夏书记,我以后再上访就对不起你啊!”。以后他再也没有上访了。
10多年来,我共接待上访群众1900多人次,解决信访案件215件,其中缠访、重访案件31件。在镇全体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做到了矛盾最小化,镇党委连年被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春风化丝雨 润物细无声。这些年的实践使我认识到,一名称职的党务工作者首先必须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会出现很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党务工作者当好“润滑剂”、“调节器”。1999年,镇里一位20多岁的年轻干部,因工作能力出众担任甘溪总支书记,后来工作出现了一点失误,该同志便一蹶不振,我得知后主动找到他,同他一起分析失误原因,引导他克服缺点,帮他树立信心,使他很快从消极情绪中走了出来。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减,因各种原因,该同志离岗学习,他感到人生之路似乎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为了帮助他摆脱困境和失意,我一方面建议镇党委安排其到社区上岗,鼓励其学习深造,另一方面帮助他作好离岗创业准备。两年多时间,这名同志不仅通过自修拿到了大学文凭,而且在再次竞争上岗中以出众的成绩再次被镇党委重用,成为政府机关干部业务骨干。现在,这名干部因工作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而借调到县机关使用。去年春节他给我发来短信:“在我得意时,你在警醒;在我失意时,你在鼓励。遇到你, 是我一生之福!”由于我们注重做好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近几年来,我镇没有因为改革而出现大的上访。
党务工作者还必须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导师。近些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多样化,改下来的干部认为政治上没有前途了,工作没有动力;40岁以后的中层干部认为没有年龄优势了,工作缺乏激情;衣食无忧的干部拿自己的工资与一条边的干部比,工作缺乏劲头。这些现象实际上是盲目攀比而导致的期望值过高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我经常找干部谈心,校正干部心态,引导他们突破“比”的惯性思维,学会“比”的辩证法,不能只横向比,要学会纵向比,跟自己的过去比;不能只往上比,要学会往下比,跟不如你的人比,跟农民群众和下岗工人比;要学会拿别人之短比自己之长,比如跟潘长江比个头,跟陈佩斯比发型,跟巩汉林比体重,跟葛优比长相,与田震比高音。这样一比,你就会比出信心,比出干劲,比出好的心情;越比你就会感到自己越幸福。很多同志这样比了,思想和行动发生了重大转变,心气顺了,工作劲头足了,积极性明显高涨了。
党务工作任务十分繁杂,很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没有较强的奉献精神是不行的。在从事党务工作的10多年间,我经常加班加点,早出晚归,有时候甚至一连几天回不了家,妻子、孩子难得见一面,更别说在一起拉拉家常了。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我基本上没有接送过,身为老师出身却没有很好地辅导过自己的孩子;其他方面的家务事,我也基本上没有操过心、动过手。去年6月、8月我镇连降两场暴雨,我两次都是一连好多天在村查水库险情,晚上还要在病险水库上值班监测,除了抽空换套衣服,家里大小事情都没管,高考失利的孩子直埋怨。2003年3月,在计生部门工作的妻子下乡时严重受伤,右小腿开放性骨折,由于当时正处在税费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匆忙把她送到县人民医院,在办好住院手续后就返回镇里,请自己的一位亲戚去帮忙照顾,在她做手术时,自己也没能抽出时间去看望。妻子出院后还需三个多月的休养,一天24小时都必须躺在床上,吃喝拉撒全不能自理,没有办法我只好又从老家把年逾70多岁的老母亲接过来照顾。虽然家人没有当面埋怨我什么,但自己却心怀愧疚。
三、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党建工作新路子
创新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途径。党建工作要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在创新上作文章,在改革上探新路。多年来,我注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在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上献计策、操真心。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针对少数党员理想信念淡化的问题,建议在全镇党员中开展了以“组织上在党、思想上信党、行为上为党”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教育活动;在社区建设上,针对社区人员无编制、开展工作无经费的问题,想到了村社合一的路子,用村一套班子兼管所在城镇的计生、矛盾调处、环境卫生、人员管理等工作,收到较好效果。在农村党组织建设上,针对我镇桑蚕、茶叶、柑桔、食用菌等产业优势明显的实际,探索出了“因产业设支部、以支部促产业”的山区农村党建工作新路子,分别在桑蚕、茶叶、柑桔、食用菌四个主导产业和专业合作社上建立了党支部,促进了党员作用的发挥和主导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围绕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组织机关、企业、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结成互帮互助对子,广泛开展基层组织互联共建活动,推动了党建工作的扎实开展。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今天在这里,我想借用一位诗人的话来结束今天的汇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热泪,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我的身上热血奔腾,是因为我深爱着我所从事的事业。”我为我是一名党务工作者感到光荣、骄傲和自豪!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