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讯 通讯员郭世桥 魏遵超 张少平
起早贪黑,积劳成疾,一心扑在群众事业上,时刻谋划着村里的发展。只为践行一句话:“我是村里的当家人,更是村民发展的引路人,就要多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他就是薛坪镇秦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冯祖海。自2006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带领着乡亲们通水、通电、通路、搞种植、抓扶贫……11年间,让这个大山深处的偏僻小村子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愚公”:修路架线不歇步
秦家坪村位于南漳与保康交界处,海拔1200多米,属于典型的高山村。这里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电路老化、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上任之初,村里仅有一条石子路,路面窄、沟坎多。外面的物资运不进来,村里的产品送不出去。冯祖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要想富,先修路。冯祖海决定先从通往村委会的路修起,先后争取资金60多万元,分两阶段扩宽硬化了村级主线公路3公里。为了顺利将路修完,他和村干部坚持在工地值班半个多月,直到把路修好。
二组的一块地有200余亩,十分有利于规模种植经济作物,但因交通不畅,只能种植小麦、玉米。冯祖海争取资金84万元为该组扩宽硬化了3公里水泥路;三组地理位置偏僻,群众只能靠肩扛背驮运送物资。为了促进全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2016年冬,冯祖海争取17万多元资金,为该组扩宽硬化公路1.5公里。
秦家坪村的高压线路,是上世纪90年代架设的。随着时代发展,居民的用电量不断增加,家家户户照明出现电压不稳定。他又多次跑电力部门,为村里5个组都装配了变压器。
缺水是该村的大难题,特别是一组、二组、三组吃水尤为困难。从2000年开始,冯祖海采取各种办法筹措资金,用6年的时间为3个组建设了小型水池,让他们吃上了自来水。今年,计划将在该村三组修建一个小型水库,力争彻底破解全村用水难问题。
路通了,水有了,灯亮了,群众的心里“敞亮”了,发展劲头也足了。
当“关公”:家家户户有产业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一直以来,秦家坪村仅靠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地里收入少,村民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很多人选择了外出打工来增加家庭收入。“怎样让有限的耕地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成了冯祖海上任后思考的头等大事。“保康县龙坪镇与我们村山挨山,水连水,人家能把蔬菜种植做成大产业,难道我们不行吗?”
为了求证可行性,他先后两次组织村民到保康龙坪与该村环境、条件相近的村庄去参观学习蔬菜种植。2007年春,冯祖海从保康引进良种,请来技术员,率先在该村试验种植了西红柿、辣椒、包菜等蔬菜。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试验种植的两亩蔬菜每亩平均收入1.1万多元,比种植粮食作物收入高出10倍以上,试验种植获得了成功。
2016年,该村1400亩耕地,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400亩,烟叶种植面积100亩,47户农户发展了食用菌种植,再加上其他农田经济和打工经济,村民人均纯收入达9000余元,是冯祖海上任之初的9倍。
在冯祖海的带领下,秦家坪村目前已经形成以高山蔬菜种植为支柱、家家户户有产业的发展格局,村民们正快步走在致富的道路上。
当“济公”:扶贫济困解民难
在冯祖海心里,村里600多名群众的冷暖始终放在首位。
秦家坪村181户614人分散居住在层峦叠嶂的大山里,山高路远,群众办事极为不便。2012年,冯祖海争取资金10万余元,建起了五间两层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更方便了,党群沟通联系更畅通了。
2015年7月,秦家坪村被列为县级贫困村。村里共有54户贫困户,其中14户需要易地搬迁,冯祖海一户一户反复讲政策、做工作,如期让14户42人搬进了漂亮的安置房。其他不需要搬迁的贫困户怎么办?他从村里挤出资金,按照每户3000元的标准,扶持这些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截至2016年底,在冯祖海的带领和帮扶下已有30户贫困户脱了贫。
真心为民,换来的是群众对他的拥护和爱戴。11年来,全村没有出现过一例上访事件,邻里和睦,民风纯朴。 (来源:南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