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张廷发同志生前曾在襄阳战斗、工作过,视襄阳为第二故乡,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岗位上退下来后又两次莅临襄阳,对襄阳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十分关注,并给予大力支持。张廷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杰出的军事领导人。在张廷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襄阳日报刊发由襄阳市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会撰写的专题研究文章,以飨读者。
1988年5月12日,张廷发在襄樊电视机厂视察。 (资料图片)
张廷发1998年5月题词。 (资料图片)
张廷发。 (资料图片)
2018年4月9日,是张廷发同志诞辰100周年。张廷发同志生前十分关心襄阳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在担任桐柏军区三分区司令员期间率部参加襄樊战役;1948年6月至1948年9月任中共汉南工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汉南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8年9月至1949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汉南指挥部司令员;1949年5月至1950年8月任中共襄阳地委书记、襄阳军分区司令员;1950年8月至1951年4月任中共襄阳地委书记、襄阳军分区政委。1951年4月张廷发离开襄阳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先后担任空军第一副参谋长、空军参谋长、空军副司令员、空军政委、空军司令员、空军党委第一书记。
张廷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7年至1982年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85年9月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张廷发同志在担任中共襄阳地委书记期间,带领襄阳人民组建党政机关、平息反革命暴乱、进行土地改革、组织恢复生产,为襄阳人民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发展生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主持开展汉南工委工作并率部参加襄樊战役
1948年6月,根据中原军区首长的指示精神,桐柏区党委决定进军汉南,开辟新区,于6月12日给桐柏三地委发出指示信,对建立汉南领导机构,开辟汉南新区的方针政策、方法步骤作出详尽的指示,决定在谷城、襄阳、光化汉水以南地区和南漳、保康、房县地区建立汉南工委会、指挥部及办事处,统一领导该地工作。
汉南工委由张廷发、訾修林、武光清3名同志组成。张廷发同志任工委书记兼指挥部司令员、政委。三地委按照桐柏区党委的指示,迅速组织开展工作。首先由张廷发等率领八十五团(欠一个营)和八十六团,配合野战部队参加襄樊战役,乘胜进入汉南开展工作。
汉南领导机关和谷城县爱国民主政府及其所属武装相继进入汉南。7月3日,陕南十二旅解放谷城。4日,汉南办事处副主任武光清率两个政治工作队和谷城县爱国民主政府机关、县独立营开进谷城县城,并立即投入剿匪斗争。第一天就俘敌100余人,缴获武器100余件。接着,汉南工委遵循桐柏区党委关于“应首先集中力量打开一个地区,求得先立住脚,再逐步地、波浪式地向外发展”的指示,决定以谷城为起点,逐步向外扩展,迅速建立以谷城、南漳、保康之间的山区为腹心区。谷城独立营渡过汉水后,四战四捷,歼灭了境内大部分地方反动武装,迅速打开了局面。
7月9日,当襄樊战役正在进行时,八十五团奉命率先进军南漳。16日解放南漳县城,随即成立南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后立即贴出布告,向社会各界郑重宣布共产党新区政策。19日,八十六团到达南漳涌泉铺。当天,张廷发率领汉南工委、指挥部机关和警卫连进驻南漳县城。汉南指挥部武装进军汉南后迅速消灭了南、保地区的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
襄樊战役自1948年7月2日打响至16日晚告捷,历时15天,歼灭敌军3500余人,俘国民党第15绥靖区司令康泽、副司令郭勋祺及以下官兵1.7万余人,解放了老河口、光化、谷城、南漳、宜城、襄阳等,取得开辟桐柏区以来最大的政治、军事胜利。襄樊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分区防御的体系,威胁敌人的后方江南和四川,并有力地配合了豫东战役,是闻名全国的“五路大捷”之一,被朱德总司令誉为“小的模范战役”。7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由周恩来亲自起草,经毛泽东修改的《贺襄樊大捷电》。
1948年8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称赞张廷发同志领导的“桐柏三分区则从两个团中分散小部掩护地方工作,集中一个多团积极歼灭反动武装,结果胜利最多,士气民气最好,发展最大,这种方式比较妥善,即在初期应以集中力量消灭敌之军事力量为原则。”1986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致张廷发同志的信中,恳请他约谈邓小平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而张廷发同志却一再说,王宏坤、刘志坚、孔庆德、王近山、刘金轩、李德生、尤太忠、肖永银等同志在襄樊战役中贡献大、功劳大,我们三分区广大指战员出色地完成了首长交给的任务,也打得不错。
至1948年10月初,汉南新区开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先后建立了谷城、南漳、保康、南保兴宜4个县级政权,26个区级政权。在开辟汉南新区的过程中,张廷发同志带领汉南工委对南漳、谷城、保康等地的民变武装采取“争取、团结、改造、教育”的方针,成功地进行了收编、改造和遣散。汉南民变武装的收编,扩充了人民军队的力量,打击了地方的反动武装,对于汉南新区的开辟和巩固,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平息反革命暴乱
1949年4月上旬,光化(老河口)、宜城、南漳等地,发生了数起反革命暴乱。影响较大的有光化的“三·三”暴乱、宜城的“四·六”暴乱和南漳的“四·八”暴乱。“三·三”暴乱发生在1949年4月3日。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初六,因策划者原打算在农历三月初三乘赶庙会之机作乱,故习惯称“三·三”暴乱。暴乱范围包括河南邓县、淅川和襄阳地区的光化等地,是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反革命武装暴乱。在光化策划暴乱的是原国民党襄阳专员公署专员李朗星派遣的特务和当地反动分子。参加暴乱的骨干人员主要是原国民党光(化)谷(城)联防司令陈别三的旧部及反动会道门组织的成员。4月5日,从襄阳出发的两支平暴部队在军分区司令员张廷发指挥下会合于温岗,继而开赴纪洪岗、二劈山一带追剿残匪。4月7日,平暴部队经过追踪侦察,获知匪徒龟缩在邓县境内辽山下一个山村里,随即连夜奔袭,将其包围,在战斗中击毙了匪师师长周二老板,并将匪徒一举全歼,暴乱始告平息。在这次平定反革命暴乱中,光化县委书记李运先和解放军一位营教导员先后牺牲,损失机枪4挺、步枪200余支、粮食10万余斤。
宜城的“四·六”暴乱和南漳的“四·八”暴乱,是被国民党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委任的华中剿总襄西游击指挥部少将指挥官张经武,秘密纠集襄阳、南漳、宜城、钟祥等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渣余孽5000余人策划组织的。此次暴乱,使襄河西岸刚解放的宜城、南漳、襄阳和钟祥4个县的7个区12个乡政权被颠覆,173名干部、战士遭杀害,被俘人员除个别逃脱外无一生还,损失枪炮1800多支(门)、大米240万斤。
反革命暴乱发生后,有关县爱国民主政府和地方武装紧急动员起来,迅速投入平息暴乱、保卫新生政权的战斗。在人民解放军强大军事和政治攻势下,参加暴乱的人员纷纷弃暗投明,有2000多名匪徒主动向人民政府缴械投诚。至当年5月底,清剿工作全部结束,猖獗一时的反革命暴乱被彻底平息。
三、出任襄阳地委首任书记
1949年1月10日,在淮海战役胜利的形势下,桐柏军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向汉南解放区的扫荡,第二次解放了襄阳。3月25日,汉南党政军机关由谷城迁入襄阳城内。5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成立,设立襄阳行政区,将中共汉南工委改建为中共襄阳地方委员会(为中共湖北省委派出机构),汉南指挥部改为襄阳军分区,张廷发任地委首任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此时的襄阳地委,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形势和经济困难:未及溃逃的国民党残余武装、地主武装和土匪占据西南山地凭险顽抗,残留境内的各类反革命分子破坏活动十分猖獗,物价大幅上涨。面对考验,中共襄阳地委及其各级党组织保持清醒的头脑,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
7月,襄阳专员公署成立,高如松任专署专员。这时,襄阳境内除保康还有少数土匪未被剿灭外,其余各县均获得彻底解放,都已建立爱国民主政府。同年9月,中共湖北省委通知,地委设常务委员会,张廷发同志任常委。为了加强党对政府、军队的领导,中共襄阳地委不仅在其所属机构中设立党组织,还先后在襄阳军分区、襄阳专署及其所属工作机关建立党组(委)。专署各科局因党员少,按行业组建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妇联一直和地委机关编为一个党支部。在襄阳地委组建的同时,下级党组织也相应组成。按新调整的行政区划,陆续建立了襄阳、枣阳、洪山、宜城、南漳、光化、谷城、保康8个县委。
1949年12月4日至21日,中共襄阳地区召开第一次党的代表会议。党员代表186人参加了会议,在干校学习的党员干部75人以及正在干校开会的通讯干事、文教科长13人列席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省委关于剿匪反霸、减租减息的工作方针,研究部署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恢复经济工作。地委书记张廷发传达了省委关于剿匪反霸、减租减息的决议;地委副书记杜景云作了关于“清匪反霸、减租减息方针”的报告。
中共襄阳地委在抓紧全区各级各部门党的组织建设和完善自身机构建设的同时,还着重从对党员教育培养和作风整顿入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慎重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党员,积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举办各种干校和培训班,着力开展干部队伍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襄阳地委建立健全了各级党的组织,加强了党对政权、军队及各项工作的领导。与此同时,党在作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
同时,在地委的领导下,专署和各级政权组织认真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方针,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通过稳定物价和有重点地进行经济建设,顺利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实现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复兴,襄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初步改善。1950年5月29日,李先念同志亲笔致信张廷发同志,对他一年来主持襄阳地委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6月3日,地委办公室将李先念给张廷发的来信印发各县(市),以鼓舞襄阳的干部群众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而奋斗。
四、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对一切进行反革命活动的分子,予以严厉制裁,坚决纠正镇压反革命工作中“宽大无边”的偏向,全面贯彻党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即“首恶者必办,协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对罪大恶极、怙恶不悛的反革命首要分子,实行坚决镇压。当月,襄阳地委成立以地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张廷发为主任的“清匪肃特委员会”,领导部署镇压反革命运动。
这次运动重点打击了土匪(匪首、惯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等方面的敌人。襄阳专区反动会道门有19种之多,有道首骨干3200多人、道众39000多人。他们受特务、恶霸操纵,以封建迷信作掩护,大肆进行颠覆破坏活动,顽固地与人民政府为敌。
从镇反一开始,各地公安机关就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反动会道门头子进行了打击,先后逮捕反动会道门道首骨干500余人。通过镇压反革命运动,狠狠地打击了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反动会道门恶势力,清除了一批暗藏在人民内部的反革命分子,进一步肃清了反革命残余势力,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在镇反运动中,采取了专门机关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针,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全党动员,发动群众,吸收各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参加,统一计划,统一行动,注意各个时期的斗争策略,打破关门主义和神秘主义,坚决地反对草率从事的偏向。
五、带队开展襄阳专区土地改革试点
1950年10月,襄阳全区在剿匪反霸、减租退押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
为了取得土改的直接经验,1950年10月至11月,襄阳地委在襄阳、南漳、光化、谷城、洪山的14个村进行土改试点。地县两级共抽调机关、部队干部262人投入土改试验。试点在地委和县区委直接领导下进行,地委书记张廷发亲自带领工作组到襄阳县陈家营进行试点。在襄阳专区第二次党的代表会议上,确定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工作方针。会上,地委书记张廷发总结土改试验村的经验,布置以后的土改工作。会议决定将枣阳、宜城、保康三县划入土改区,这样使土改区域由原来的5县扩大到全区8县,涉及208万人。
1950年12月,在张廷发总结了土改试点经验后,襄阳专区土地改革由试验阶段转入全面展开阶段。至1951年5月全区土地改革工作基本结束,全区的1424个乡中,已完成土改的有908个,加上275个急性土改乡,土改结束的乡占总乡数的83%。经过土改,农民人均分得土地约2亩,无地少地的农民不仅经济上翻了身,而且政治上也翻了身。农民春耕生产、度荒自救的情绪高涨。土地改革的胜利,解放了长期被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襄阳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的一个浪花。在襄阳地委的领导下,200余万襄阳人民向封建土地所有制展开急风骤雨式的群众性革命斗争,实现了政治、经济上的翻身,书写了襄阳历史上辉煌壮丽的一页。张廷发同志与从革命大学来襄阳搞土改的工作队员、武汉籍女青年熊培玉喜结良缘。
六、难忘襄阳情怀
张廷发同志自离开襄阳后,一直担任军队、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时常通过襄阳报社邮寄的报纸关注襄阳的建设。他先后两次莅临襄阳视察,给襄阳人民以极大鼓舞。
1988年5月11日至18日,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张廷发同志前来襄阳视察,对37年后襄阳城乡的巨大变化和干部群众的精神赞不绝口。在襄阳期间,张廷发视察了电视机厂、无线电厂、提花织物厂、人造毛纺厂、醉仙居宾馆、传动设备厂、飞机场、二汽基地、三水厂、古隆中。还到他当年工作、战斗和生活过的老河口、谷城、保康、南漳视察了工作。
张廷发同志在听取了襄阳市委领导的工作汇报后,颇有感触地说,37年了,我人虽然走了,我的心没有走,我很注意看你们报社每天给我寄的《襄樊日报》,从中可以了解襄樊的变化。这几天,我一直处于十分兴奋的状态,有3个方面的感受:从襄樊这个局部地区的巨大变化看,说明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十分正确的;还有一个较深的感触,是这里的干部群众关系非常密切,这次接触了一些厂长和职工,干部意气风发,大家奋斗有信心;再就是襄樊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资源相当丰富,交通环境好,气候宜人,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这块好土地,襄樊人民无愧这块土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1998年4月21日至30日,80岁高龄的张廷发再次故地重游。这次他视察了东汽基地、人民广场、北街、军分区、空军油库、解放军某部。张廷发还特意随身携带了一本2.6万字的回忆录《战斗在汉水两岸》,要与当年一起战斗的老战友们商量修订。半个世纪过去,当年战斗的硝烟仍然弥漫在将军的脑际;战斗过的汉水两岸、襄樊的山山水水定格在将军的记忆里。
这次视察期间,张廷发7次提到《襄樊日报》,并约见了报社原社长、总编辑杨云胜和记者。他在仔细询问了报社历任领导和报纸发展情况后说,当年这个报纸在宣传党的政策、推动减租减息和镇反土改运动中起了很好的作用。现在报纸比原来办得还要好,我很喜欢看这个报纸。你们给我寄的每期报纸,我和老伴看得都很仔细,所以襄樊一些大的变化我都知道。
视察中,张廷发对随行人员说:“在政通人和的改革开放年代,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纵横比较昨天和今天,目睹解放前汉水两岸满目疮痍,今天欣欣向荣,告慰先烈,启迪后人,是人生一大幸事、快事、乐事。”张廷发指着公路两旁一望无际的小麦、油菜感慨地说:“经过50年的农田基本建设,过去这一带是野兔出没的荒岗和坟地,如今是万亩粮田。瞧一眼这丰收的景象,就让人心旷神怡,喜笑颜开。”
张廷发还冒雨来到文笔峰下。他回忆说:“我和八十六团团长赵北源就在这里席地而坐,等待攻击命令。”“我们曾经在这里流过血、吃过苦,我军在这里也有过辉煌。那个时候,确实是有了甘甜大家享,有了重担大家挑。打仗的时候,遇水双肩架桥,逢山携手共攀登,部队英雄辈出。这种精神今天仍然要坚持。改革开放不能没有这种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不能没有自己的榜样、自己的英雄。”“襄樊市委、市政府把这里辟为烈士陵园,立碑纪念,这就很好。高高的烈士纪念碑象征着革命战士的崇高形象,宽广的烈士陵园也是襄樊革命史的‘档案馆’。”
张廷发说:“我在襄阳打仗、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儿育女,我为襄阳人民做过一些工作,襄阳人民养育了我。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当得知三分区和汉南指挥部的一些老同志在军分区干休所休息,他们想见见老首长时,张廷发同志欣然同意。参加会见的老同志,当年大多是连排长、指导员、参谋、电台台长等。老同志相见格外亲切,场面很感人,欢声笑语不断。张廷发说:“老战友们的谈话,使我兴奋不已,把昨天、今天、未来连成个整体,以至跨世纪的下一代的教育,这比单纯地寻旧、钩沉一段历史更具时代感,它包含了广阔的信息量,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1995年9月26日,张廷发在给《中共襄樊历史简编》作序时写道:“我随刘邓大军南下到桐柏解放区至1951年4月赴朝抗美,其间大部分时间是在汉南工委和襄阳地委工作,对襄樊是有感情的。我热爱襄樊的山山水水,我热爱勤劳勇敢的襄樊人民。时至今日,虽相隔40余年,但我却时时惦记着襄樊人民,注视着襄樊的建设,关注襄樊日新月异的变化。襄樊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深信,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襄樊人民在襄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将以更坚实的步伐,迈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来源:《襄阳日报》2018年4月8日)